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今热点:目的论视角下张培基英译散文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探析

2023-06-10 08:06:01 来源: 大江网-信息日报

曾翼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本文基于目的论视角,针对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中的部分内容,探析其翻译策略和方法,这里以《我的童年》这篇英译文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今翻译学习者在进行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开篇对翻译目的论进行了综合论述,接着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析张培基《我的童年》英译散文的翻译策略,在研究中始终围绕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来开展论述,并进一步分析了英译散文的翻译方式及其所采用的策略。


(资料图片)

一、翻译目的论综述

20世纪70年代,翻译目的论在德国提出,其核心内容为:在翻译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翻译行为的最终目的。其运用原则有三种:其一,目的原则,只要翻译活动发生,就必须要遵循目的原则,这是核心原则,也是主要原则,翻译行为达到的目的对整个翻译过程起到很大的作用,亦可以理解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活动可以分为几类:谋生目的、对读者启迪目的、使用特殊翻译达到目的等。由此得出,译者在进行汉译英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晰明确翻译目的,结合目标语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在不改变原文风格和情感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翻译方式和方法。其二是连贯性原则,即在对译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目标用语的表达习惯,其翻译后的内容必须连贯,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必须要强。基于翻译的目的论视角,目标语读者决定着翻译的目的,目标语读者有着不同于源语的文化和语言表达,对译文有所期待。其三是忠实性原则,译者译文时以所译文连贯为基础,并要秉承忠实性原则,忠实性原则与译者翻译目的关系紧密。综上,翻译目的论有三大原则,在目的论中,影响翻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选择的关键要素是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预期目的以及目标语受众。

另外,何为译文的标准?即用充分性作为翻译的标准,而并非等值。基于目的论视角,充分性是要求译文要与翻译目的要求相符,亦可理解为以翻译目标为基础选择实现目标的相应符号,这可以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来概括翻译的行为。何为等值,即译文的文本和原文的文本,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但最终的交际功能是相类似的。在充分性的所有表现形式中,等值是一种形式,也称之为静态的概念。上文内容中指出,除了目的原则以外,另外两个原则并不是普遍适用于所有译文,因此忠实性和连贯性原则作为引导,译文评价标准以适合为宜。

二、基于翻译目的论视角分析英译散文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分析《我的童年》中英译散文策略,其译本选自张培基先生的现代散文选集中,该译本语言自然流畅,传递了原文的特色。张培基先生以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在翻译《我的童年》中主要运用了以下翻译策略与方法:

1.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这里围绕目的出发,译文要以表达目的为先决条件,由此展开对原文的翻译。张培基先生在英译《我的童年》时,其主要目的就是传递原文信息,让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由此传递现代散文的深邃意境,并弘扬中国文化。

(1)意译

原文:再大一点,学会了些精致的淘气。

译文:As I grew older, I upgraded my juvenile pursuits.

在对原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上下文的具体内容,这里的“学会了些精致的淘气”,而实际意思为,有了(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消遣,然而,在译者翻译时并没有直译,而采取了意译。

原文内容:……低头伏案的时候很少

译文:……sedentary work at home.

这里的“低头伏案”,译者将其意译为“sedentary work at home”。

(2)增译

原文内容:……他们也作诗,同父亲常常唱和……

译文:Sometimes, they also wrote poems, often in response to those by my father, on the same theme and using the same rhyme pattern.

译者为了达到与读者交际的目的,在这里增译了“on the same theme and using the same rhyme”,简介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原文内容:我也常得亲近父亲的许多好友……

译文:I also often had the opportunity of meeting many good friends of my father’s……

译者根据英语单词搭配,增译了“the opportunity of”。

(3)增补主语

汉语中无主语句子居多。英语则不同,句子一般都有主语。译者在对汉语内容进行翻译时,通过增补主语的方式来翻译,确保所翻译的英文句子符合英文习惯。

原文内容:四岁以后,开始认字。

译文:I began to learn to read after I was four years of age.

译者结合上下文内容,在翻译中增补主语,增补了“I”,由此英语语句逻辑更加完整。

2.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从字面意义不难看出,汉译英后的句子要连贯,并符合英语的用词规范,确保英语逻辑的完整性,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由于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差异,汉语句子和英语句子在表达上各有侧重点,前者较为侧重意合的形式,而后者较为侧重形合的形式。其中,意合为明确地表述出句子的内在逻辑;形合,即注重结构,明确关系,注重逻辑。汉语句子的表达中,意合的表现形式明显,即汉语句子要连贯,连贯是基本,对结构的齐整与否没有较高的要求,这里的句法即为散点句法。然而在英语句子的表达中,则偏重形合,即以形来将英语句子进行表达,要求结构要整整齐齐,这里的句法为焦点句法。因此,英语和汉语句子结构是有着较大差别的。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在确保连贯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合句法和断句法两者方法,以下进行相关阐释:

(1)合句法

相比较汉语句子而言,英语句子中主句、从句、小从句居多,因此句子结构相对复杂化。译者在英译时,将汉语中较小的句子,即分句、断句等英译为复合句,称之为合句法。通过采用合句法,能够确保译文的严谨性,使译文与英语表达习惯更符。

原文内容:父亲喜欢种花养狗,公余之暇,这是他唯一的消遣。

译文:My father was fond of planting flowers and keeping a dog, which was his only pastime in his after-office hours.

译者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和介词短语“in his after-office hours”把三句合并成两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确,译文句子也符合表达形式。

(2)断句法

汉语以流水句为主,汉译英时,会用到断句译法,其原则是:要对原文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同时要清晰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将句子间的关系,以及每一个句子的内部关系进行分析,并判断句子的从属关系,在翻译时要遵守英语的表达习惯,将原文句子进行断句翻译处理,由此将长句子拆分为几个小句子,将原文所表达的内容进行翻译,结构整齐,意思严谨。

原文内容:再大一点,学会了些精致的淘气……因为我的兴趣,仍在户外,低头伏案的时候很少。

译文:As I grew older, I upgraded my juvenile pursuits. Crickets and kites took the place of shovels and sand pails as more advanced toys. I collected colourful pebbles and kept them in a porcelain bowl. I tried my hand at writing poems and novels, but always left them unfinished because ……

原文全句总共有82个字,12个小短句,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文断成3句,层次非常分明,逻辑清晰,结构简单,意思清楚,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

3.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是指译者应放下自身方面的主观因素,尽量忠实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原作的内容、语言风格等。

原文内容:我没有玩洋娃娃,我没有学缝纫,我没有擦油脂,我没有穿鲜艳的衣服,我没有穿花。

译文:I never played with a doll, never learned how to do needlework, never used cosmetics, never wore colours or flowers.

在原文内容中,用了几个“没有”组成了排比句,由排比句中突出了其成长经历的不同。而在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用了几个“never”,由此来将不同的成长经历进行翻译,最终读者看到译文时对原文的情感有更深的认识。

原文内容:一草一石,一沙一沫……

译文:……every blade of grass, every pebble, every gain of sand and every drop of water……

原文“一草一石,一沙一沫”有四个“一”,为了忠实原文风格,译文中相应地有四个“every”,由此将原文的风格和散文感情进行展现。

三、结语

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现代散文的地位不容忽视,在对现代散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在保留散文风格的基础上来翻译,这无疑是一个难点。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而言,译者翻译中必须遵循上述三个原则,由此将原文准确地翻译出来,与此同时,要配以合适的方法,最终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张培基先生在英译散文《我的童年》时,始终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出发,独具匠心,灵活运用了各种翻译策略与方法,文章对意译、增译、增补主语、合句法、断句法、直译等翻译方法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对目标语和原语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平衡,翻译要秉着原文风格和情感不变的原则,准确无误地将原文翻译然后传达给读者,以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文章内涵并了解文化。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过程中,张培基先生能够保持原文风格,致力于现代文的翻译,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相关翻译者学习。

参考文献:

[1]Vermeer HJ.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J].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87(02):25-33.

[2]李琳琳.翻译目的论与翻译策略[J].翻译研究,2007(12):66-69.

[3]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曾翼,1986年6月生,湖南农业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单位: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黄石镇中学。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声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