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热评丨“围湖挡景”,不能堵而不疏

2023-08-12 23:02:33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是“围湖挡景”还是“保护生态”?今年,青海湖因为环湖的铁丝网围栏引发舆论关注。守护“诗与远方”,“守护”是不是就要“围”“挡”?

上世纪90年代当地天然草场承包到户后,为明确一家一户界限、保护生态,当地农牧局实施了围栏建设。2022年起为创建国家公园,景区对牧民自家设置的“小景点”乱象开展专项整治。在提高管理标准后,当地关闭了不少“小景点”,但规范的旅游通道建设没有及时跟进,今年旺季游客激增,景区问题越发凸显。


【资料图】

应该看到,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生态保护成效来之不易,需要更加用心的呵护。通过数字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成果:2022年9月最新一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558平方公里,比十年前(2012年)增加了187平方公里。

保护是不是意味着一定要“围挡”风景?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让人能够欣赏到美好的风景,不能“一围了之”。如何在实践当中平衡好环境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关系,需要相关部门拿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做好相应工作。

景区要拦的是破坏生态的脚步,不能拦住服务,不该缺失的是对客流的疏导。如何应对暑期激增的客流?青海湖环湖路线长达360公里,截至7月20日,今年游客达到137万人,目前开放的旅游通道显然是不够的。不能让一句“打击破坏生态乱象”成为服务不足的理由。

从目前看,景区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还没有分时预约系统,也没有公布实时的景区游客人数和最大承载游客数量。向公众发布旅游信息,有助于游客更好规划行程,也更有利于景区内的环境保护、设施维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郑国认为,目前分时预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众多的博物馆和景区,智慧旅游的应用服务应该及时跟上,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来安排和调节供给。

“停车场已满,前方直行还有停车场” “不能近距离接触这里最美的油菜花,有一点遗憾”……面对游客的吐槽,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提升服务水平,专门的观景拍摄点、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建设等要细化布局,在服务上多下功夫。

美好的风景需要大家共享,景区更要做好游客的向导。倾听意见,更要主动作为。“围湖挡景”并不是今年才有,但旅游市场一直在更新变化。有人说,今年的文旅圈真是太卷了。从避暑游、研学游、亲子游、文化游火爆,到村BA、村超、演唱会等亮点“出圈”,旅游新产品供给不断升级。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地看景,而是乐于深入体验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风俗场景。

“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今年,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增设了12个疏散观景点,目前有8个景点开始试运行。除了做好这些景点的宣传,规划设计出适合当地特色的生态和文化体验产品,多一些产品思维、用户思维,才能收获游客认可,也会让当地牧民更多共享发展红利。

让文明成为最美的风景,绿色发展的理念是“美丽中国”路上最好的引导。走在风景里的人,也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青海湖景区正在创建国家公园的路上,探索绿色、生态旅游的新路子、新模式,以创新、亲近的设计推介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能吸引人们更好了解和理解、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鱼鸟共舞、林水相依”,公众打卡景区感受环保细节、体验环保成果,就会更加读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深意。让自然保护区成为天然的大课堂,让美丽中国的建设更进一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文丨陶郎)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声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36   联系邮箱:55 16 53 8 @qq.com